李昊東 張超
代持股是指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簽訂代持股協(xié)議,約定實際出資人以名義出資人的名義向公司出資,由名義出資人作為該公司股東代為持有股權,因該股權產生的所有收益歸實際出資人所有。人們通常將實際出資人稱為隱名股東,名義出資人稱為顯名股東。近年來,代持股現象越來越多。雖然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只要代持股協(xié)議未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就有效,但是實際出資人的法律風險確實存在,主要有以下三個:
股權難回歸的風險。有限責任公司的特征之一是人合性,其股東之間存在信賴關系。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規(guī)定,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fā)出資證明書、記載于股東名冊、記載于公司章程并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在代持股協(xié)議履行過程中,實際出資人可能會根據情況的變化產生將自己變更為公司股東、記載于股東名冊和公司章程的需求。然而,根據前述規(guī)定,該需求的實現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例如公司其他股東未達到過半數同意時,該需求則無法實現。
股權被處分的風險。由于實際出資人并非公司法意義上的股東,公司對外公示的股東并非實際出資人,而是名義出資人,這就為名義出資人對外處分股權留下了空間。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名義股東將登記于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于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的規(guī)定處理。實際出資人持有的代持股協(xié)議并不能對抗善意受讓人或善意質權人。盡管實際出資人在遭受損失后可以依法向名義出資人主張賠償,然而該賠償請求權最終能否實現,還要受名義出資人的償債能力、經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
股權被執(zhí)行的風險。這種風險在現實生活中日益增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執(zhí)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案外人的異議,人民法院判斷其是否系權利人的標準包括“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登記和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公示的信息”。在代持股關系中,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之間本質上屬于債權債務關系,實際出資人對名義出資人享有的權利仍為債權,而申請執(zhí)行人對被執(zhí)行人(名義出資人)享有的權利亦系債權。根據債權平等性原理,實際出資人享有的權利并不比申請執(zhí)行人享有的權利優(yōu)先。何況股權登記在名義出資人名下,本身屬于名義出資人的責任財產。故此,實際出資人作為隱名股東對名義出資人所享有的分紅等收益權,不能排除執(zhí)行法院根據申請執(zhí)行人的申請對股權采取的拍賣、變賣等執(zhí)行措施。
從以上分析可知,代持股關系中實際出資人的法律風險確實不少。因此,實際出資人不要輕易委托他人代持股,確有必要,亦應周密考察名義出資人的償債能力、信用情況等,進而作出理性選擇。
編輯:莫亞奇
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