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普和短視頻互相賦能 |
【我要糾錯】 | 【字體:大 默認 小】【打印】【關閉】 | ||
|
李忱陽
用鐵鍋演示中國天眼,用掃帚模擬宇宙射線,把吃剩的碎骨還原成模型來普及古生物學……近兩年,短視頻平臺成為科普新陣地,涌現出許多流量與好評“齊飛”的科普短視頻與科普博主,讓我們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做好科學普及,不僅要確保內容的科學性,也要著力提升吸引力、時代感。科普短視頻,可以變整體輸出為即時傳播,變問答描述為視聽演繹,變靜態(tài)閱讀為互動交流,變文字描述為鮮活意象,其直觀化、輕量化、場景化的呈現,順應傳播規(guī)律、有效降低認知門檻,讓晦澀的科學知識易懂、有趣,在走進千家萬戶的同時入腦入心,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科普和短視頻之間的“化學反應”,其實是相互賦能的過程。如果說短視頻為科普提供了創(chuàng)新化表達方式,那么科學知識則不斷提升著短視頻平臺的知識含量。方寸屏幕閃動的知識與創(chuàng)意的靈光,讓更多人以更直觀的方式感知科學世界最生動的模樣。用好科普短視頻,可以為更多對科學感興趣的人插上夢想的翅膀。
(責任編輯:林楠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