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迎紅
賣慘不好使了,部分自媒體開始用“氣死人不償命”來收割流量——渲染家庭矛盾、制造身份對立、劍指社會公正……屏幕里,雞飛狗跳地演著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隔著屏幕給兩拳”的人和事兒。屏幕外,是氣得只恨評論手速不夠快的網友。(8月15日《半月談》)
自媒體博主為了流量給自己“加戲”并非個例,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一些微短劇中充斥著讓人十分不適的劇情,瘋狂撩撥網友情緒。比如保姆虐待孩子、兒子“手撕”親媽、丈夫毆打妻子、被養(yǎng)母逼迫相親……不是這頭在扇巴掌,就是那頭在跪地痛哭,主打一個怎么狗血怎么來,離譜的是許多網友還煞有其事地激烈討論、點贊轉發(fā)。
這些自導自演的短視頻在敘事邏輯上表現(xiàn)出一些共性:它們大多緊跟熱點,臺詞往往“語不驚人死不休”,還很擅長在選題和人物塑造上捕捉和放大社會矛盾、激發(fā)網友負面情緒。比如樹立“惡婆婆”這個“靶子”,打開某個短視頻平臺,你會發(fā)現(xiàn)這類形象幾乎占據了家庭微短劇的半壁江山。再就是刻意模糊“擺拍視頻”和“真實記錄”的界限,這些短劇拍攝方式很是“日?!保瑒∏閺埩κ?、演員演技“逼真”、代入感極強,不仔細分辨還真有可能信以為真。
類似的氣人劇本批量上線,渲染矛盾、制造對立,用“無底線”形容不為過。任由這種極端化的短視頻在網絡空間擴散蔓延,很有可能會固化偏見,加劇輿論場的割裂,理應引起各界反思。盡管一些平臺已經對相關微短劇進行下架處理,但輕拿輕放未必能奏效,也防不住一些賬號換“馬甲”重生。整治這些無所顧忌的蹭流量行為,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監(jiān)管機制,平臺也有必要改進算法機制、強化溯源管理,提高對相關視頻和賬號的甄別精度、打擊力度。
編輯: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