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君 通訊員 向煒怡
在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zhèn)長江村的屋檐院角、田埂榕樹下,經(jīng)常能看到一位老者的身影:一條板凳、一杯清茶、一顆公心,便是他行走“網(wǎng)格”的全部“行裝”。30載光陰深扎鄉(xiāng)土,讓“小事不出網(wǎng)格,矛盾不越村界”的理念,在這片青山綠水間落地生根,成為鄉(xiāng)村治理的生動注腳。
他就是老黨員何雙巨。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為“活地圖”“解結人”,一句樸實的贊譽也在四里八鄉(xiāng)流傳:“巨叔泡的茶,再深的怨氣也能泡開!”
“紅色網(wǎng)格”里的“定心丸”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新時代“楓橋經(jīng)驗”的核心要義,在高崗鎮(zhèn)的“紅色網(wǎng)格”中有著生動實踐。以黨建為引領,一批熟悉鄉(xiāng)土、德高望重的常住老黨員被擇優(yōu)選為網(wǎng)格員,成為扎根基層的“神經(jīng)末梢”。
年過六旬的何雙巨,便是其中的一個標桿。他對村史民情了如指掌,更以“一碗水端平”的公信力贏得了村民的信賴。
在“1+6+N”治理模式的實踐中,他身兼兩職:一是政策落地的“翻譯官”,將晦澀法規(guī)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客家諺語,讓黨的聲音直抵人心;二是矛盾調處的“減壓閥”,他推行日常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坐診”、定期深入田間地頭“巡診”、遇復雜矛盾則迅速組織“會診”的“民情三診”法,成效顯著。僅近三年,他就成功化解涉土地權屬、鄰里糾紛、合同糾紛等“骨頭案”70起,調解成功率高達98.2%。
2024年至今,他帶領網(wǎng)格團隊協(xié)調解決群眾困難訴求60余件,代辦日常事項超180件次,真正將服務送到了家門口,把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狀態(tài)。
“巨叔茶桌”巧織“和諧網(wǎng)”
何雙巨的調解智慧,源于對鄉(xiāng)土社會邏輯的深刻洞察。30年的實踐,他提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調解法”:接地氣調查、樹正氣議事、聚人氣回訪。
“接地氣”是根子。何雙巨目光如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他堅信答案在田間地頭、家長里短中。無論風雨寒暑,只要村民有需要,他必第一時間現(xiàn)身,從柴米油鹽的縫隙里抽絲剝繭,鎖定矛盾根源。
“樹正氣”是核心。他善用群眾工作法,在小公園、初心講堂等地開設“板凳議事會”,邀請鄉(xiāng)賢長者坐鎮(zhèn),在輕松公開的氛圍中擺事實、講道理、明法理,引導當事人回歸理性,借助威望定分止爭。
“聚人氣”是長遠。他尤為重視調解“后半篇文章”,結合“小積分大治理”善行積分制,將調解成效與星級評定掛鉤,巧妙激勵群眾從矛盾糾紛的“旁觀者”轉變?yōu)猷l(xiāng)村和諧“建設者”。
今年4月,長江村曬禾崗兩個村民小組因53畝土地租賃糾紛,與鴿場及中間方矛盾激化,揚言封堵鴿場。何雙巨聞訊趕來。一張茶桌,幾杯清茗,他化身“把脈人”,迅速厘清癥結在于合同瑕疵與中間方推諉。他隨即展開深度調查,鎖定關鍵責任。
緊接著,他祭出“法律精度+情感溫度”雙軌術:一面依據(jù)民法典違約責任條款,條分縷析,擊穿中間方推責借口;一面延續(xù)“茶桌文化”的親和,分頭疏導,尋求利益平衡點。短短48小時,就促成三方補簽合同、達成和解協(xié)議,創(chuàng)下高崗鎮(zhèn)單周化解重大涉企涉眾糾紛新紀錄,貢獻了可復制的“高崗解法”。
30年的調解路,數(shù)百起成功案例,成功率始終保持在98%的高位。村民的贊譽,是最樸實的勛章:“巨叔泡的茶,再深的怨氣也能泡開!”
“螢火微光”點亮“治理路”
何雙巨深知,調解一案,旨在教育一群,最終治理一片。他不僅是調解員,更是法治鄉(xiāng)村建設的播種者。
在國家憲法日、民法典宣傳活動中,他的身影遍布鄉(xiāng)村社區(qū)、田間地頭。356場次普法宣講、500余次法律咨詢,他用最親切的客家鄉(xiāng)音,將山林、田地、宅基地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將“以和為貴”“遇事找法”的理念,春風化雨般深植于村民心田。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他傾力提升調解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推動“老帶新”的跟班學習制度,以案教學,傾囊相授。更主動邀請“一村(社區(qū))一法律顧問”參與復雜疑難案件的調解,整合專業(yè)法律資源,對案件進行深度剖析總結,只為“解答好每一個咨詢、辦理好每一個案件,調解好每一個糾紛”,努力讓公平正義可感可觸。在他的示范引領下,一批批兼具法律素養(yǎng)與鄉(xiāng)土情懷的調解員成長起來,共同編織著社會和諧的“第一道防線”。
“黨員這盞燈,亮在群眾需要處才有光?!边@是何雙巨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30年如一日躬身實踐的信條。他調解本里夾著一張手寫的便簽,上面是他的調解心訣:“法理是骨,民情為肉,唯以誠心煨出溫度。”這寥寥數(shù)語,道盡了他調解藝術的精髓,也映照出一名老黨員的赤子丹心。
山風掠過稻田,暮色悄然四合。長江村涼水井小公園里,何雙巨那張流動的“調解桌”旁,又圍坐了幾名帶著心事的村民。潺潺溪水流過青石板路,隨著茶香氤氳。緊鎖的眉頭逐漸舒展,低沉的話語被漸起的笑語替代。
墻上,“共建共治共享”六個大字在晚霞映照下熠熠生輝。這方水土的安寧祥和,正是萬千像何雙巨這樣的“和事佬”,以腳步丈量網(wǎng)格、以公心化解紛爭、用一盞茶的功夫和畢生的堅守,精心守護著的“無訟”鄉(xiāng)愁。
編輯: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