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手机视频,草草草在线视频,www99热,国产成人免费播放,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搞,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电影

法治號 手機版| 站內搜索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

中國古代家訓中的法律思想

2025-06-06 14:34:07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wǎng) -標準+

□ 郝鐵川 (河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家訓是中國歷史上的家長用于訓誡、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包括家誡、家規(guī)、家范、家箴、庭誥、遺訓等形式。此外,父兄以及長輩寫給子弟等晚輩的勸諭性家書,也可歸入此類。家訓的產生和發(fā)展源遠流長,從周文王的《詔太子發(fā)》算起,成文的家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歷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學者、文武大臣、書香之家、世仕之族,多以家訓的形式訓誡子弟、垂飭后代。

家訓中屬于家誡類的,如三國時期王昶的《家戒》、李秉的《家誡》等;屬于庭誥類的,如南朝宋顏延之的《庭誥》、清康熙的《庭訓格言》等;屬于家訓類的,如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南北朝時期王褒的《幼訓》、北宋包拯的《誡廉家訓》、南宋陸游的《放翁家訓》、明龐尚鵬的《龐氏家訓》、明末清初人朱伯廬的《朱子家訓》等;屬于家范類的,如北宋司馬光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屬于家箴類的,如元郝經(jīng)的《家人箴》、明方孝孺的《家人箴》、清張英的《聰訓齋語》等;屬于家規(guī)類的,如明徐三重的《家則》等;屬于遺訓類的,如東漢趙咨的《遺書敕子胤》、三國時期向朗的《遺言戒子》等。

大體而言,家訓的內容包括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立志、氣節(jié)、為政等幾個方面,其中又以修身、處世、治家為主。由于中國封建時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僅是父慈子孝、耕讀傳家,還包括有關宗族禮法、墓域祠堂、田產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規(guī)定,這自然也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內容。

第一,三綱五常是中華法系的指導思想,也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因此,恪守三綱五常是家訓中最重要的內容。

明代學者薛瑄的《戒子》載:“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倫理而已。何謂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倫序是也。何謂理?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是也。于倫理明而且盡,始得稱為人之名。茍倫理一失,雖具人之形,其實與禽獸何異哉……其或飽暖終日,無所用心,縱其耳目口鼻之欲,肆其四體百骸之安,耽嗜于非禮之聲色臭味,淪溺于非禮之私欲宴安,身雖有人之形,行實禽獸之行。仰貽天地凝形賦理之羞,俯為父母流傳一氣之玷,將何以自立于世哉?汝曹勉之敬之,竭其心力以全倫理,乃吾之至望也?!币馑际?,人之所以與禽獸不一樣,是因為人有倫理。什么是倫?倫就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者的倫序。什么是理?理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種天理。明白倫理的含義,而且盡力去做,才可被稱為人。假如失去倫理,雖然具有人的外形,其實與禽獸沒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放縱耳目口鼻的欲望,肆意追求身體各部的安適,沉醉于不合禮法的聲色美味,深溺于不合禮法的私欲安寧,身體雖然有人的外形,行為其實是禽獸的行為。為天地創(chuàng)造他的形理留下羞恥,為父母傳給他的精神元氣留下玷污,這樣的人將靠什么立于天地之間呢?你們要努力、要恭敬、要竭盡全力完善倫理,這就是我的期望。

第二,在個人、家族和國家三者的利益關系中,家族利益重于個人利益,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顏之推《顏氏家訓》載:“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意思是,生命不可不珍惜,但也不可吝惜。犧牲自己以保全家庭,捐軀以幫助國家,這些都是君子為之不惜生命的。

朱伯廬《朱子家訓》載:“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意思是,讀書要有遠大的志向,不在于追求功名;當官要心懷君主和國家,不能只顧自己性命和利益。

第三,為政要依法辦事。宋代經(jīng)學家、史學家胡安國的《與子寅書》載:“又謹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縱之,斯可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意思是,要謹守法律,考求立法的原意而使用法律,這樣才可正確處理政事,不落后別人。你們可要努力啊!

第四,要以違法受罰而深感恥辱。西晉大臣羊祜《誡子書》載:“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入刑論,豈復惜汝?恥及祖考!”意思是,如果你們言行不講信用,會受到別人的攻擊,遭到刑法審判,誰還能憐惜你們?連祖先父母都要蒙受恥辱。顏之推《顏氏家訓》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币馑际牵蹈`他人財物,要受到刑法懲罰;竊取他人美名,則要受到鬼神的譴責。

朱柏廬《朱子家訓》載:“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币馑际?,家庭之間要避免爭吵,因為爭吵必然帶來災禍。為人處事要少說話,因為言語一多必然出現(xiàn)失誤。

第五,為人要清廉?!肮鳎笔枪湃说囊环N信念,多被寫入家訓,世代相傳。

李秉《家誡》載:“清慎之道,相須而成。”意思是,清廉與謹慎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包拯《誡廉家訓》載:“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思是,后世子孫做官的人中,有為官不廉,貪贓枉法者,不得回到包氏家族;死亡之后,不得葬于包家墓地之中。不遵從我的意志的,不是我的子孫。

第六,要“和為貴”,不要動輒對簿公堂。向朗《遺言誡子》載:“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貧非人患,惟和為貴,汝其勉之?!币馑际牵斓叵嗪筒庞腥f物生長,君臣一心才有國家安寧,九族親和,行動起來就能成事,靜而不動就可平安無事。所以圣人都遵循一個“和”字,和則存不和則亡。貧不是真正的疾患,只有和才是最可貴的,你可要盡力去做??!

遵守國法和遵守家法是什么關系呢?在我看來,后者是前者的基礎。清代文學家、學者李兆洛在《誡子書》中對子孫的最低要求就是遵守家法。他說:“汝等資皆中下,吾不望以功名顯榮,能淳淳謹謹為鄉(xiāng)里自好之人,便是克守家法,吾愿足矣?!币馑际?,你們的資質都屬中下等,我不希望你們以功名求得顯榮,只希望能夠專心謹慎,做鄉(xiāng)里潔身自好的人,便是遵守家法,我的愿望就滿足了。

編輯:武卓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