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手机视频,草草草在线视频,www99热,国产成人免费播放,天天干天天操天天搞,国产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电影

法治號 手機版| 站內搜索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讓法律走到群眾身邊

“法律明白人”在行動

2024-12-05 09:55:02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標準+

卜顯仁:建起文化大院讓法治種子落地生根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洋 韓宇

“鄰里因路結新怨,有如麥芒對針尖,此前我已調三次,效果不佳顯難堪,再次登門不畏難,力爭止紛保平安……”近日,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木頭城子鎮(zhèn)西營子村內的卜家文化大院里,村民都熟悉的法治評劇《鄰里之間》再次上演。

這部評劇是當地的“法律明白人”卜顯仁根據自己調解的真實案例改編而來,上演之后獲得了村民的紛紛好評。

自2013年起,卜顯仁就開始將法治宣傳工作與自身文藝特長相結合創(chuàng)作法治文藝作品,創(chuàng)建了卜家文化大院。

卜顯仁前后投入近60萬元用于大院建設,自編自演的法治節(jié)目,題材均來自當地的真實案例,如群口快板《夸夸村民評理說事點》《祖孫三代反詐騙》等。這些節(jié)目不僅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增強了普法的趣味性,在潛移默化中讓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隨著演出的頻繁進行,道具、服裝、交通、餐食等各類開支逐漸增多,每次演出前,卜顯仁和妻子都要精打細算。盡管生活常常入不敷出,但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普法信念。

2023年,卜顯仁以及卜家大院文藝演職人員被朝陽市司法局納入“朝陽市法治文化輕騎兵”隊伍,成立了卜家大院普法分隊。同年,卜顯仁通過培訓及考核,成為一名“法律明白人”。

自普法分隊成立以來,已組織開展普法演出50余場,卜顯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法治鄉(xiāng)村建設提質增效,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

曾經榮獲“遼寧省優(yōu)秀人民調解員”的卜顯仁在“老本行”的基礎上,努力將普法宣傳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結合起來,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鄉(xiāng)村法治環(huán)境。

去年,卜顯仁在卜家大院設立了個人調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已成功調解糾紛300余起。

此外,在卜顯仁的帶動下,一批批具備法律常識、愿意為鄉(xiāng)親們排憂解難的村民都被培養(yǎng)成為“法律明白人”。目前,在“法律明白人”隊伍的影響下,當地村民的矛盾糾紛少了,和諧相處、遵紀守法意識強了。

“‘法律明白人’是我熱愛的事業(yè),我會繼續(xù)創(chuàng)作更多更好的作品,讓法治的種子在村子里落地生根。”卜顯仁堅信,只有讓法律走進人心,才能真正實現鄉(xiāng)村的和諧與安寧。

馮文靜:創(chuàng)建群眾身邊的“說法會客廳”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凡超 馬利民

走進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安德街道安龍村,民房墻上、宣傳欄上隨處可見法律宣傳標語;村內建有法治廣場、法律之家……濃濃的法治文化氣息已逐漸融入安龍村群眾生活。

作為中國小微盆景發(fā)源地之一,這里的群眾家家戶戶種植小微盆景,年產量上萬盆,產值近億元,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鄉(xiāng)村振興新路。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馮文靜便是其中一員,她畢業(yè)后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小微盆景產業(yè)上發(fā)光發(fā)熱。與此同時,她也立足自己法學專業(yè)的優(yōu)勢,成為一名“法律明白人”。

“回到安龍村,希望能把家鄉(xiāng)的盆景宣傳出去,并結合我的專業(yè)為家鄉(xiāng)做點事情。”提起自己“法律明白人”的身份,馮文靜充滿自豪。她在盆景集市旁打造了“翁縉小院”。這個小院不僅是小微盆景產業(yè)業(yè)務往來的所在地,也是馮文靜創(chuàng)建的“說法會客廳”。

每逢盆景集市日,“翁縉小院”就成了集市的法務支持點。馮文靜和其他“法律明白人”就近為從事盆景產業(yè)的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和建議,幫助他們解決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各類法律問題。

村里做小微盆景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戶,很少簽合同,有時會遇到催款糾紛。馮文靜告訴村民,微信聊天記錄也可以作為訴訟證據,成功幫助村民追回貨款。

“大事小事,只要跟法律相關我們都想先請教下‘法律明白人’,問了他們,再看看自己占不占理,是協(xié)商解決還是到法院起訴。”“有矛盾糾紛,馮文靜或其他‘法律明白人’也會在小院內給大家做調解,其他村民也會前來幫忙。一場對話下來,鄰里關系也緩和了?!薄迕駥Υ速澷p有加。

“歷經三年多的‘法律明白人’工作,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稱我為‘法治村長’,這份認可讓我的選擇更堅定了?!瘪T文靜說,把“翁縉小院”作為“說事點”,架起了為村民提供法律知識、法律服務的橋梁。

因為信任馮文靜,除了小微盆景產業(yè)方面,現在村民遇到婚姻家庭問題、民事糾紛等也喜歡找她咨詢了解情況。

在馮文靜的不懈努力下,當地群眾的法治意識越來越強,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也更多了,“法律明白人”協(xié)助村委會處理的法律事務大到項目招商引資、小到鄰里糾紛,覆蓋范圍越來越廣。

在馮文靜的帶動下,安龍村“法律明白人”隊伍逐漸壯大起來——從2021年剛招募時的“要我明白”,到如今的“我要明白”,村民們報名熱情高漲。如今,安龍村的“法律明白人”隊伍已從最初的3人發(fā)展到了18人。

邵洪波:老戰(zhàn)士帶出法治宣傳隊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凡超 丁國鋒

身姿挺拔、走路帶風、目光如炬——在人群中,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qū)“法律明白人”、“夕陽紅”法治宣傳隊隊長邵洪波很容易被一眼認出來。

現年76歲,度過22年軍中歲月的邵洪波帶領以區(qū)各部門為主的離崗和退休老同志組建了“夕陽紅”法治宣傳隊,赴農村、到校園、奔企業(yè),已為90余萬人次的農村干群、校園師生、企業(yè)員工宣傳有關法律法規(guī)、方針政策,參與化解矛盾糾紛等200余起,教育轉化了120余名不思進取或有劣跡的未成年人。

邵洪波用“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概括了自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方法。他堅持“走到哪里,就把法治宣傳帶到哪里”,鹽都區(qū)44所中小學內遍布著邵洪波的腳印。他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專業(yè)知識,為眾多孩子的成長點亮法治引路燈。

邵洪波說:“作為‘法律明白人’,僅有幫助群眾化解糾紛的熱情是不夠的,還要講情,更應該說法,司法局把我培養(yǎng)成‘法律明白人’,我要帶動更多的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p>

前不久,劉某夫婦因征地拆遷分得兩套90平方米的安置房,兒子兒媳要求將這兩套安置房歸到他們名下,但劉某夫婦因兒子兒媳對他們不好,不愿將安置房分給他們。為此,兒子兒媳與劉某夫婦爭吵不斷。邵洪波得知該起糾紛后,便上門調解,與雙方多番溝通疏導,結合實際普及法律知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劉某夫婦的兒子兒媳誠懇地向老人道歉,表示今后會盡到贍養(yǎng)義務,劉某夫婦也對房屋重新做了分配。劉某的家庭重新恢復了往日的和諧。

邵洪波作為“法律明白人”經常為社區(qū)矯正對象開設法治講座、舉辦道德講堂,幫助矯正對象按期解矯,順利融入社會。

周某某因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并退出違法所得和賠償造成的水生物資源的相應損失。在第一次幫教時,邵洪波讓周某某談認識,他直言想不通:“我爺爺、父親幾代人都在這條河里捕撈螺螄、蜆子沒有違法,怎么到我捕撈就違法判刑了?”

邵洪波于是問他:“捕撈方法是否一樣?當時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現在是否一樣?當時的生態(tài)要求和現在是否一樣?”

一問一比較,周某某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原來的情緒、心態(tài)、認識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通過邵洪波的進一步普法,周某某終于認識到了自己錯在哪里,表示一定好好接受矯正。

“只要身體尚可,且組織需要,我將繼續(xù)堅守在普法戰(zhàn)線的前沿陣地,為助推鹽都區(qū)法治社會建設奉獻余熱,續(xù)寫忠誠!”奮斗至今,邵洪波始終豪情滿懷。

何英:易地搬遷小區(qū)遍吹“法治新風”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晨 王家梁

貴州省銅仁市,地處武陵山脈,千山萬嶺。脫貧攻堅前,峰巒疊嶂的自然奇景下,是生產資料十分貧瘠的冰冷現實。

當“一方水土養(yǎng)不活一方人”時,搬遷,或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優(yōu)出路。位于銅仁市萬山區(qū)丹都街道的旺家社區(qū),是當地規(guī)模最大的跨區(qū)域易地搬遷安置點之一,共安置思南、印江、石阡三個縣的困難群眾4000多戶1.7萬余人。

從大山遷入城市,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旺家社區(qū)這個曾經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如今已成為遍吹“法治新風”的和美社區(qū)典范。這離不開“法律明白人”何英的辛勤付出。

何英,旺家社區(qū)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同時也是社區(qū)的“法律明白人”。她播下法治的“種子”,群眾親切地稱呼她“英姐”。

“現在我知道了,喝酒后開摩托車出門也是酒駕?!?/p>

“如果不是參加了社區(qū)組織的法治宣傳活動,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高空拋物?!?/p>

“有次接到陌生電話,說我有一筆錢需要輸入身份證號才能領取,英姐經常給我們講,不要向陌生人提供的銀行賬號內匯款、轉賬,我就沒上當?!?/p>

上述聲音,是何英開展法治宣傳工作以來,來自搬遷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何英深知,從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她制定普法計劃,明確目標、內容、方式、時間,全方位增強搬遷群眾的規(guī)則和法治意識。

一周一次入戶走訪,一周一次普法宣傳、一周一次紅色電影、一周一次法治文藝活動,這些是何英在社區(qū)定期組織開展的活動。她和社區(qū)270名“法律明白人”分別融入12個居民網格中,詳細搜集群眾遇到的法律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信息,盡力給出最佳解決方案。

“從‘村民’到‘市民’的各種不適應,我太能理解,因為我自己就是搬遷群眾,是他們中的一員。既然組織把這份工作交給了我,我必須對得起組織的信任?!焙斡⒄f。

何英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養(yǎng),重點學習婚姻家庭、繼承、贍養(yǎng)、勞動關系等相關法律知識。她邀請派出所、司法所干警和執(zhí)業(yè)律師定期到社區(qū)授課,利用各種會議組織群眾學習憲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識。

如今,在何英的帶領下,法治的“種子”已種在旺家社區(qū)搬遷群眾的心里,依法辦事的理念開始深入到每一位大山遷來的群眾心中。

李麗芳:扎根基層聽民聲解民憂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潔 唐榮

“你把我家里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用心負責來處理,可能在你眼里只是工作,但為我全家都帶來了希望?!?023年6月,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福保街道明月社區(qū)收到了一封感謝信,農民工王某在信中用樸實的文字表達了他對“法律明白人”李麗芳誠摯的謝意。

原來,王某的兒子因醫(yī)院出具的診斷結果多次在求職中遭受歧視。王某堅信兒子的病是醫(yī)院誤診,并多次與醫(yī)院交涉,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公正合理的解釋,但醫(yī)院堅持診斷結果無誤。雙方矛盾不斷升級,醫(yī)患關系極度緊張。

得知這一情況后,李麗芳迎難而上,一方面主動與王某深入溝通,耐心傾聽他的疑慮和不滿,另一方面積極與醫(yī)院交流,詳細了解他們做出診斷的依據和過程。她還聯手社區(qū)“結對子”法律顧問分析案情,針對涉及醫(yī)療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梳理。

在李麗芳的不懈努力和多方協(xié)調下,醫(yī)院最終同意組織專家會診,對王某兒子的病情進行了重新評估。根據會診和評估意見,李麗芳等提出了一個令王某和醫(yī)院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既保障了患者合法權益,也維護了社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

自2012年參加基層法治工作以來,婚姻家庭矛盾、物業(yè)鄰里糾紛、醫(yī)患糾紛……李麗芳遇到過各種紛繁復雜的情況,作為“法律明白人”,她在一次次“滅火”中,總結出“以心入法”的獨家經驗——始終以真誠之心面對每一位當事人,既依法析理,又以情動人。

經年累月的社區(qū)工作讓李麗芳深刻意識到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針對大型城市易發(fā)多發(fā)的群體性勞資糾紛、老舊小區(qū)歷史遺留問題等矛盾糾紛,她堅持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與社區(qū)同事結對討論,時常下班后還會針對遇到的問題開展復盤“頭腦風暴”。為能更好將“法言法語”轉化為群眾身邊的“暖心話”,她還常同律師進行業(yè)務交流,并積極參加省、市、區(qū)普法辦舉辦的培訓,不斷提升自身法治素養(yǎng)。

李麗芳發(fā)揮“人熟、地熟、事熟”優(yōu)勢,借助社區(qū)“幸福議事廳”機制,邀請社區(qū)“兩委”成員及居民代表面對面交流,傾聽大家對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的看法,向居民收集“金點子”,結合居民需求開展精準普法——在影院組織開展普法主題的公益觀影活動,并進行法律知識問答;每周六開展黨員服務集市,擺攤“問診”法律問題等。

“未來,我將繼續(xù)扎根基層,聽民聲、集民情、匯民意、解民憂,積極參與法治建設,當好特區(qū)‘法律明白人’,辦實特區(qū)‘法律明白事’?!崩铥惙颊f。

董建新:“板凳會”上講法律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潔 趙志鋒

青山環(huán)繞,綠水長流;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今天的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鄉(xiāng)元古堆村,大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之美。

誰也想不到,這個坐落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會地帶的小山村,十年前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董建新是元古堆村的村黨總支書記、村里的第一批“法律明白人”。多年來,董建新憑著對法治鄉(xiāng)村建設工作的熱情,為群眾提供法律知識宣講、矛盾糾紛化解等服務,認真踐行“法律明白人”職責使命,助力繪就鄉(xiāng)風文明、鄰里和睦、治理有效的美麗鄉(xiāng)村圖景。

今年4月,龍某氣沖沖地走進村委會,稱鄰居郭某占了他的土地,要求村里對此進行處理。

董建新先耐心安撫龍某,緩解了他的沖動情緒,后經多方走訪打聽,了解到龍某與郭某在一次聚餐聊天中因言語不和產生矛盾,土地糾紛只是個人關系僵化后衍生出的新矛盾。

董建新明白,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徹底解決問題,除了要向雙方普及相關法律知識、提供于法有據的解決方案外,還要做好溝通工作、化解心結,架起情感上的“連心橋”。

他多次前往龍某與郭某家中進行面對面溝通,采用“情、理、法”結合的方式,擺事實、講道理。

在董建新的耐心勸導下,兩家人最終達成一致,握手言和,并在眾人見證下簽訂了調解協(xié)議。

除了化解矛盾糾紛,董建新還抓住一切機會為群眾講解法律政策。元古堆村有部分林區(qū),為防止村民在不知情的情形下獵殺原麝等國家級保護動物,董建新在日常上門排查矛盾糾紛時,會向村民重點介紹野生動物保護領域法律規(guī)定和相關案例,增強其野生動物保護意識。

農忙時分,董建新在田間地頭給村民們談談新政策,讓群眾及時了解與農村生產生活相關的新規(guī);農閑時節(jié),他就把村民們聚在一起開展法治宣講,從民法典解讀到反電信網絡詐騙知識宣傳,通過一場場“院落會”“板凳會”,讓村民們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習了法律知識和政策規(guī)定。

“小董,怎么什么事都有你參與?我說要提意見,你來找我登記,我想咨詢政策法規(guī),你拿本小冊子來給我講解,我們組上鄰里之間有矛盾,又是你過來調解。”村里的李大爺有次不解地問道。

董建新笑著說:“因為我是咱們村的‘法律明白人’,收集社情民意、講解政策法律、化解矛盾糾紛都是我的職責所在。我最大的工作成果就是能幫助鄉(xiāng)親們用法律知識武裝頭腦,養(yǎng)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好習慣?!?/p>

王有光:醇厚咖啡香中的普法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凡超 邢東偉

“坐,不急,先喝杯咖啡!”海南省萬寧市南橋鎮(zhèn)橋北村鄉(xiāng)村調解咖啡屋,一間南洋風草亭下,橋北村“法律明白人”王有光端來熱乎乎的興隆咖啡,邀請村民朱某與施工方老板關某坐下來,一起喝喝咖啡,有事慢慢說。

在醇厚的咖啡香中,雙方當事人將事情的起因經過一一道來。原來,前不久在橋北村村委會附近的一條主干道上進行了一次道路施工。由于施工現場標識不夠明顯,加之部分路段夜間照明不足,導致一起交通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朱某駕駛的電動摩托車與施工路段的水管發(fā)生碰撞,造成朱某受傷、電動摩托車損壞。事后,朱某與施工方就賠償問題產生分歧,爭執(zhí)不下。

在全面了解了雙方訴求后,王有光在法、理、情之間把握尺度,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即由施工方支付朱某5000元賠償款,用于誤工費、營養(yǎng)費及修車費等開支。同時,施工方還需承擔朱某因事故產生的醫(yī)療費用。王有光一方面從法律角度出發(fā),闡釋道路交通安全、侵權責任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了雙方在事故中的責任與義務;另一方面從情感角度勸說雙方,換位思考、互相諒解、以和為貴。

經過王有光一番耐心、細致的普法,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共識,簽訂了調解協(xié)議。朱某對調解結果表示滿意,認為自己在事故中得到了應有的賠償;而施工方也表示對法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將加強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fā)生。

以上一幕,是王有光通過和聲細語式說情、秉公任直式講理、析精剖微式釋法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工作縮影。

橋北村是南橋鎮(zhèn)的一個黎族村莊,咖啡文化較為流行。該村著力挖掘興隆咖啡文化特色,將咖啡文化和法治文化有機融合,把咖啡店打造成村民自治議事場所——“咖啡議事廳”,配套制定村規(guī)民約和議事規(guī)則。

咖啡的“香味”化解了對抗的“火藥味”,一樁樁一件件基層矛盾糾紛被化于無形之中。據了解,自“咖啡議事廳”建成之后,橋北村民事糾紛案件調解的成功率高達100%,民事糾紛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在王有光的積極推動下,橋北村還建設了咖啡文化和法律知識相融合的文化長廊,開展法治宣傳活動,使矛盾糾紛化于未發(fā)、止于未訴。

“沒有什么矛盾是一杯興隆咖啡解決不了的。”王有光說。“有甜度的咖啡”促成“有溫度的調解”,小小“咖啡議事廳”奏出了基層社會的“和諧曲”。

趙耐香:讓群眾呼聲變?yōu)闈M意掌聲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洋 申東

自2003年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金鳳區(qū)長城中路街道長城花園社區(qū)工作后,趙耐香經常忙碌在為民服務第一線,堅持依法依規(guī)、用心用情把群眾訴求解決好,把群眾合法權益維護好,贏得了社區(qū)居民的廣泛好評。

2023年,為引導社區(qū)居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其法治觀念,社區(qū)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趙耐香主動學法用法,當上了社區(qū)的“法律明白人”,以滿腔的熱忱與強烈的責任感,不斷增強社區(qū)群眾的法律素養(yǎng),推動構建和美法治社區(qū)。

一年來,趙耐香充分發(fā)揮法治宣傳員作用,結合實際,深入社區(qū)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55次,以生動的實例分享和深入淺出的講解,以案釋法,進一步增強了居民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律意識。

趙耐香在參與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工作時,將社區(qū)服務、糾紛化解與法治宣傳教育相融合,不斷優(yōu)化當地基層治理路徑。

今年2月,趙耐香在一小區(qū)調解一起搶占充電停車位的矛盾糾紛時發(fā)現,該小區(qū)很多業(yè)主與鄰居、物業(yè)公司間存在類似的矛盾糾紛。在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后,她立即聯系網格員、小區(qū)物業(yè)公司總經理一起協(xié)商處理,商定將小區(qū)內的一處廢棄場地進行停車場改造。

4個月后,經改造,該小區(qū)新增停車位30個,新增新能源充電樁10個,業(yè)主因搶車位而引發(fā)的矛盾糾紛大大減少;新增小型電動車充電點位9組,從根本上解決了業(yè)主充電難的問題,“飛線”充電現象基本消失,社區(qū)的安全隱患得以消除,鄰里關系也因此變得比以前更加融洽。

“我們第一時間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想辦法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并結合典型案例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趙耐香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社區(qū)還就“飛線充電”問題開展法治宣傳活動,通過以案說法,講明危害,詳解法律相關規(guī)定,進一步提高了轄區(qū)居民的風險防范意識。

“聽了趙主任的普法課,現在給電動車充電的‘飛線’沒有了,大家都開始有序停車、規(guī)范充電,回家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奔易≡撔^(qū)的王大爺露出滿意的笑容。

今年以來,趙耐香調解鄰里矛盾5起,小區(qū)物業(yè)矛盾2起,老舊小區(qū)改造矛盾1起。

趙耐香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法律明白人”的責任與擔當,傾聽群眾聲音,回應群眾需求,將群眾呼聲變?yōu)闈M意掌聲,為推動長城花園社區(qū)成為人人稱道的幸福家園、法治家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編輯:劉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