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合影
7月19日,第八屆京城犯罪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京師律師大廈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以“暴力犯罪心理機制與防控策略研究”為研討主題,由中國行為法學會財經專委會、北京改革和發(fā)展研究會共同主辦,京師律師事務所(全國)刑事專業(yè)委員會承辦,匯聚了來自法學、心理學、犯罪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律師及相關機構代表共50余人,就暴力犯罪現象進行了多學科的深入研討與交流。
中國行為法學會財經專委會副秘書長高利在致辭中表示,從首屆聚焦毒癮、酒駕、性犯罪者特殊心理矯正,到第七屆以人的健康促進犯罪預防,每一屆京城犯罪學學術論壇都緊密回應社會關切,為犯罪學研究與實踐應用搭建了寶貴的交流平臺。北京改革和發(fā)展研究會會長周茂清在致辭中強調,暴力犯罪研究不僅是犯罪學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回應公眾對安全的關切、守護社會安寧的時代命題。京師律師事務所黨委副書記鄭小寧在致辭中表示,本屆研討會聚焦暴力犯罪,深入剖析其成因與預防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在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政法大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楊波以《未成年的攻擊與暴力:現狀、解析與矯治》為題進行主旨發(fā)言。他指出,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現上升、低齡化趨勢,性侵、游戲成癮及新精神活性物質濫用等問題突出。相關研究需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工作,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多學科力量,通過多元評估、個性化干預及神經調控等技術實施精準干預。盡管相關法律已修訂,但缺乏干預證據支撐,未來將著力提升評估精準性,建立數據庫和智能干預平臺,開展持續(xù)追蹤研究。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藝軍關注校園霸凌的發(fā)生機制,他明確指出當前存在校園霸凌數據被掩蓋的問題,并深入分析:校園霸凌存在“寢室效應”,在封閉環(huán)境中對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心理傷害極大;其性質主要屬于表意型,核心是發(fā)泄仇恨、宣泄壓力等;霸凌中的敵意與暴力,與生理因素、歷史文化影響以及社會對暴力的認可態(tài)度等密切相關。同時,他提到霸凌中的“角色扮演”問題,建議賦予受害者反抗的勇氣,并建立對受害人和檢舉人的保護機制。
中國行為法學會財經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工業(yè)大學法律系原主任、教授張荊從結構性沖突視角切入,分析暴力犯罪的影響及預防對策。張荊教授通過對多起惡性案件的研究發(fā)現,憤怒是暴力犯罪人格的基本要素,其次為敵意、仇恨、沖動等。對此,他提出“批判—賦權”預防模式,減少憤怒和敵意,強調反暴力犯罪也需要反歧視。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教授閔征關注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成因及對策,他介紹,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依托監(jiān)獄相關基地開展了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個人極端暴力犯罪與科技進步帶來的風險緊密相關。此類犯罪主體具有明顯特征,雖然這類犯罪實施者極少,但會危害社會穩(wěn)定,易引發(fā)民眾恐慌。
律師宋曉江的發(fā)言從性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切入,他結合自己辦理的一起性暴力犯罪案件及思考指出,大學生犯罪心理研究及相關教育在大學中存在嚴重缺失,值得高度關注。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文華、研究生烏云其其格等人則關注暴力犯罪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研究,認為暴力犯罪防治需多元共治,將法律約束與社會關懷相結合。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卓關注童年創(chuàng)傷對女性暴力犯罪的可能影響機制,她表示,女性暴力犯是研究較少的群體,其童年創(chuàng)傷易提升威脅敏感性,而威脅敏感性越高,攻擊性便越強,這一過程還會受到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影響。
本次研討會通過多領域專家的深入交流,從理論到實務、從個體到社會,全面剖析了暴力犯罪的心理機制與防控難點,為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了多元思路與有益參考。與會者一致認為,未來,將繼續(xù)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拓展跨學科交流的深度,為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注入更精準的學術力量。(彭曉月)
編輯:王晨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