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穎
7月6日,由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與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聯(lián)合主辦的《2024年度金融領域犯罪紫皮書》發(fā)布會暨金融犯罪辯護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法學界、實務領域和金融行業(yè)的30余位嘉賓圍繞證券基金、銀行保險、金融貪腐等議題展開討論,為金融犯罪治理貢獻智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執(zhí)行院長王志遠在主持開幕式時表示,希望本次論壇能搭建一個智庫平臺,為相關學術研究、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提供良好溝通橋梁。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劉艷紅在致辭中提到,在當前經(jīng)濟形勢下,法學界和實務領域共同探討金融犯罪的有效治理與有效辯護的方略,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意義深遠。希望進一步加強所校合作,共同推動金融犯罪有效治理和金融市場的高質量發(fā)展,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在致辭中從金融犯罪新態(tài)勢、律師應對新發(fā)展等四個方面肯定了《紫皮書》的金融犯罪研究成果。希望進一步深化所校合作,將語言通俗化表達,增加案例的廣泛性,開闊受眾視野。
中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王曉東以金融犯罪治理中法律共同體的聯(lián)動作用為題進行分享,他認為金融呈現(xiàn)多樣化、復雜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對法律共同體提出要以更敏銳的洞察力應對挑戰(zhàn)的迫切要求,《紫皮書》為完善立法、細化執(zhí)法和司法裁量提供實質支撐作出一定貢獻。
中信銀行總行法律保全部總經(jīng)理文建秀在致辭中聚焦金融犯罪新態(tài)勢與法治應對新思路,她建議明確金融創(chuàng)新罪與非罪的邊界、對金融創(chuàng)新適度包容、提升金融刑事立法的前瞻性。期待金融與法律界深化協(xié)作,共同為構建規(guī)則清晰、安全穩(wěn)健的金融業(yè)態(tài)貢獻力量。
在論壇第一單元“證券期貨類犯罪問題研討”中,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于沖教授圍繞金融犯罪邊界問題進行分析,提出需從法益侵害實質、行為本質、主觀意圖三個層面把握。北京大學法學院王新教授認為證券期貨犯罪可分為“3+8+3”共14個罪名,存在違法所得計算復雜等多個問題,建議修訂司法解釋時關注相關難題。中國政法大學李小愷副教授認為,行政處罰采用明顯優(yōu)勢證據(jù)標準,而刑事犯罪需證據(jù)確實充分,不可直接套用行政認定。海峰科技創(chuàng)始人CEO林虹提議2025年度《紫皮書》可以加入各行業(yè)基礎部分,明確銀行、證券等領域基礎犯罪,結合金融屬性構建分析架構。紫華律所證券刑事業(yè)務部主任周致力提出證券犯罪法益包括“秩序說”“欺詐說”“濫用優(yōu)勢說”等,單一法益觀難以解決新型犯罪,可借助經(jīng)濟學權重構建復合判斷體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謝望原教授認為行政機關發(fā)現(xiàn)犯罪應在行政處罰前及時移交,公共權力運行需有明確法律依據(jù)。對于內幕交易,在解決主體身份認定后,還要證明利用內幕信息,需緊扣核心客觀要件證明。
在第二單元“銀行貸款類犯罪問題研討”中,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印波教授認為,從犯罪學視角來看,貸款犯罪涉及騙取貸款、貸款詐騙等4個罪名,可區(qū)分為針對銀行的犯罪、利用銀行實施的犯罪及銀行自身實施的犯罪,需銜接刑法與銀行體系,解決“不良貸款”與“經(jīng)濟損失”的認定差異。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孫道萃副教授認為,金融業(yè)務應回歸其屬性與規(guī)律,辯護需向辦案機關闡釋金融本質,解決不同法律體系沖突,還要明確金融犯罪的目的及保護法益。北京大學法學院江溯副教授聚焦騙取貸款罪,提出該罪屬虛假陳述類犯罪,不要求非法占有目的,其保護法益為信貸資金安全。紫華律所基金刑事業(yè)務部主任楊思凡表示,內外勾結騙取貸款的共犯認定可基于共犯結構判斷,明確貸款發(fā)放的直接原因,結合決策權歸屬與行為目的定罪。北京優(yōu)品三悅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崎認為,銀行業(yè)務圍繞“存、貸、匯”展開,金融科技可以推動三者融合,犯罪風險暗藏其中,建議加強金融行業(yè)、理論界、實務領域人才融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肖沛權教授總結表示,本單元嘉賓從理論與實務層面剖析了銀行貸款類犯罪的認定難點、政策影響及治理路徑,尤其關注行刑銜接、共犯認定等問題,為司法實踐與學術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第三單元“保險詐騙犯罪問題研討”中,王曉東認為行民刑交叉存在模糊地帶,需結合社會危害性、構成要件等綜合判斷,避免用特殊性代替普遍性或用普遍原理機械指導個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陳少青副教授認為金融領域可以探索“先民后刑”,讓民事審判先行明確權利歸屬和規(guī)則,刑事審判再據(jù)此認定。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劉雙陽副教授聚焦保險詐騙罪與詐騙罪的關系及共同犯罪認定,認為小額騙保因兩罪入罪標準不同存在認定爭議,涉及兩罪是法條競合、想象競合還是領域劃分的問題。紫華律所主任行政助理張百成認為黑灰產(chǎn)已形成“專業(yè)化分工、技術化滲透、場景化擴張”的完整鏈條,不僅造成經(jīng)濟損失,更破壞保險精算定價根基、侵犯金融數(shù)據(jù)安全、加劇社會矛盾。謝望原補充道,對于保險詐騙中的犯罪著手認定應與時俱進,只要行為超出預備范疇、接近既遂,即可認定為著手。
在第四單元“金融貪腐類犯罪問題研討”中,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商浩文副教授分析了新型和隱性金融腐敗的特點,認為需以“穿透式認定”把握權錢交易本質,堅持主客觀統(tǒng)一原則。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夏偉副教授認為刑事司法應區(qū)分金融創(chuàng)新、糾紛、違法與犯罪,對市場主體失范行為給予適度寬容。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何龍副教授聚焦原始股受賄案例,質疑以公司上市與否和溢價款認定受賄的合理性,提出要結合公司經(jīng)營狀況、購買與上市時間差等因素綜合判斷。紫華律所副主任陳瑩結合實務案例分析金融領域新型和隱性腐敗的認定難題,認為要進一步完善法律規(guī)定,以專業(yè)金融知識破解法律適用困境。
《2024年度金融領域犯罪紫皮書》主旨報告環(huán)節(jié)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郭旨龍教授主持,周致力介紹《2024年度金融犯罪分析報告》總體情況。紫華律所律師常笑、楊思凡、陳瑩、張百成、楊東昊、吳曉云分別介紹了《紫皮書》證券犯罪篇、基金犯罪篇、銀行犯罪篇、保險犯罪篇、洗錢犯罪篇、金融貪腐篇的相關情況。
隨后,舉行由周致力撰寫的《偏差:證券犯罪辯護的深度觀察》新書發(fā)布儀式。
在紫華律所主任錢列陽看來,《偏差》旨在推動刑辯律師深入金融領域,促進金融律師掌握刑辯技能,以破解金融犯罪治理難題?!蹲掀分荚诖罱ㄐ谭ㄅc金融的對話橋梁,為犯罪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王志遠在總結時表示,將持續(xù)深化所校合作,探索犯罪數(shù)字化治理,推動研究成果向政策實踐轉化。呼吁青年法律人要沉浸專業(yè),將“枯燥”轉化為求索的樂趣,以扎實研究服務社會需求。
編輯:胡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