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天健 通訊員 朱雪菲
“可算是找到能解決事兒的地方了......”在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qū)膠南街道綜治中心,張女士紅著眼圈哽咽著說。
不久前,她騎電動車路過一處施工工地時被絆倒,下巴和后背都受了傷,可醫(yī)藥費賠償?shù)氖聝焊┕し秸劻撕脦状味紱]結果。讓她沒想到的是,膠南街道綜治中心接到反映后,調解員很快聯(lián)系了雙方,還請來專業(yè)律師一起商量,兩次調解下來,問題就得到解決。綜治中心這個“解憂超市”,正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悄然改變著百姓們解決煩心事的習慣。
近來,膠南街道轄區(qū)的老百姓發(fā)現(xiàn),身邊的矛盾糾紛解決起來越來越順了。以前遇事不知道找哪個部門,現(xiàn)在到綜治中心一趟就能說清;以前鄰里鬧別扭可能拖成大麻煩,現(xiàn)在社區(qū)里走訪入戶的綜治中心工作人員總能給及時勸開;以前是“出事了才找人”,現(xiàn)在常有人上門問“有啥難處需要幫著解決”。
這背后,是膠南街道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理念的實實在在轉變。
從“多頭跑”到“一站解” 讓群眾少跑腿
“以前遇到扯皮拉筋的事,真是干著急?!闭f起過去樓上漏水調解的經歷,居民劉大叔記憶猶新。如今,這樣的情況在膠南街道越來越少了。
膠南街道綜治中心把老百姓可能遇到的矛盾渠道歸攏起來,梳理出十大來源,不管是鄰里吵架、物業(yè)糾紛,還是施工受傷、消費維權,只要到了綜治中心,就有人“一管到底”。
記者了解到,在中心推行的“首辦分級、延伸調解、聯(lián)動處置、跟蹤預警”調解模式下,轄區(qū)民警、律師、調解員、社區(qū)干部各有分工、協(xié)同配合,不用群眾自己找部門,工作人員會根據(jù)事情的性質,該找誰協(xié)調、該走什么流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就像張女士的事兒,放在以前可能要跑司法所、施工監(jiān)管部門好幾個地方,現(xiàn)在綜治中心“一站式”受理,主動聯(lián)系施工方,請來律師分析責任,全程盯著進度。今年以來,中心已經辦結389件矛盾糾紛事項,其中66件涉訪、涉訴等矛盾糾紛由綜治中心先行處置完成,未再通過其它渠道反映;還有65件從為民辦事渠道轉來的“工單”,在中心牽頭下,老百姓都點頭說“滿意”。
“不是我們有多能耐,就是把‘窗口’湊到一塊兒,讓群眾少跑冤枉路。”綜治中心的工作人員說道,有時候群眾氣沖沖來,坐下喝口水、嘮幾句家常,把事兒原原本本說透了,氣兒先消了一半,解決起來就順多了。
從“各管一段”到“一起使勁” 讓矛盾不拖延
石寨山路社區(qū)的李某和王某,因為房子山墻歸屬和滲水的事兒,吵了小半年。社區(qū)干部、經合社的人跑了好幾趟,兩人誰也不讓步,眼看就要鬧到法院。
這事兒報到街道綜治中心后,沒按“各管一段”的老辦法來。中心馬上拉了個“專項調解團”,懂規(guī)劃的工作人員來看現(xiàn)場,司法所的人講民法典里鄰居相處的規(guī)矩,社區(qū)干部帶著以前類似的調解案例來勸,律師幫著算清責任??紤]到兩人積怨較深,調解員先分開聊,摸清各自的“心結”——李某覺得王某占了自家地界,王某覺得漏水是老房子問題不該自己修。
就這樣,今天聊透政策法規(guī),明天帶著看別人家怎么解決的,通過多次面對面溝通,兩人終于松了口:“就按大家說的辦,鄰里街坊的別再僵著了?!蔽帐盅院湍翘?,王某還主動說:“我家修水管時,順便幫李家把墻也補補?!?nbsp;
這樣的“協(xié)同作戰(zhàn)”在膠南街道成了常態(tài)。街道創(chuàng)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雙軌驅動處置體系,依托“戶耀先鋒·微格善治”治理模式,動員治保會、調委會、黨員中心戶等基層自治力量開展“敲門行動”,上面有綜治中心統(tǒng)籌協(xié)調,下面有社區(qū)、經合社主動排查,“發(fā)現(xiàn)了就上手,解決不了就上報”,不讓矛盾“過夜”。今年以來,社區(qū)“微網格”里首篩并解決的糾紛有98件,這其中有不少可能“變大”的事,剛冒頭就調解好了,蹚出一條從“就地解決”到“深耕善治”的調解新路。
從“事后解決”到“事前防范” 讓信任更深厚
“薛嬸、李嬸,有話好好說,先松開手!”李家洼子經合社的治保隊員王強巡邏時,老遠就看見倆嬸子拽著胳膊吵得臉紅脖子粗。趕緊上前拉開,才知道薛嬸說李嬸家新買的母雞是自己三天前丟的,兩人各說各的理,差點動起手。
王強趕緊把治保會主任張建國喊來。張建國沒急著評理,先把兩人請到屋里,給薛嬸倒杯水:“您丟的雞有什么記號?”又問李嬸:“您這雞是從哪兒買的?”一來二去才弄明白,原來是兩只雞長得太像,薛嬸認錯了。“都是老鄰居,這點誤會不算啥!”張建國笑著勸,兩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樣的“及時雨”,在社區(qū)、經合社多次上演。街道357名黨員中心戶化身基層治理“多面手”,這些街坊里“人頭熟、威信高”的老黨員,在經合社黨支部的引領和賦能下,串個門、聊個天,就把誰家有困難摸上來了,誰家的矛盾調解了。
更讓老百姓感到踏實的是,每個經合社還建了治保會。依托“一個治保會+一名治保主任+一支治保隊伍”治保會制度,110名治保主任帶著280人的隊伍通過日常巡邏、“廣場夜話”“議事會”等方式,發(fā)現(xiàn)有人抱怨“路燈不亮”趕緊記下來,路過樓棟時看到“飛線充電”及時勸阻。轄區(qū)老百姓說:“有人天天看著、問著、關心著,心里踏實多了。”
在膠南街道,調解不是簡單“評對錯”,而是琢磨“怎么讓雙方都舒心”,辦事不是只看“解決沒解決”,而是更在意“群眾心里順不順”,基層治理的功夫下在平時,暖在人心。
如今,膠南街道正以機制創(chuàng)新夯實基層治理根基,用多元共治提升民生溫度,把“膠”心解“南”這個調解品牌擦得更亮,這或許就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膠南街道的生動實踐——矛盾不出社區(qū),平安就在身邊。
編輯:遲明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