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鵬
在柴達木盆地的戈壁綠洲間,法治的種子正借助短視頻、直播間、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悄然播撒。近年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司法局創(chuàng)新推行“互聯(lián)網(wǎng)+普法”模式,成功讓法律從紙面躍至“指尖”,化作群眾可感可知的生活智慧。
在海西州普法新媒體工作室里,工作人員趙鴻昌正忙著為“民間借貸那些事兒”視頻添加字幕。看到《法治日報》記者,他停下手中的活,說起了這些年的普法感悟:“如今短視頻很火,我們用短視頻的形式把民法典條文轉化為老百姓能聽懂的家長里短,宣傳效果非常好?!?/p>
據(jù)了解,趙鴻昌和他的團隊每月都會圍繞婚姻家庭、土地承包等民生熱點策劃選題,僅2024年就發(fā)布了1500余條信息,其中單條視頻最高瀏覽量突破8000次。
針對轄區(qū)多民族聚居的特點,海西州司法局邀請“雙語”干部錄制方言普法內容,打通了牧區(qū)普法“最后一公里”。牧民才讓太在手機里收藏了許多蒙漢雙語普法視頻,他告訴記者:“看看這些視頻,哪怕不會漢語,也能知道草場糾紛怎么處理了?!?/p>
同時,海西州司法局的線上直播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在2024年國家憲法日線上直播現(xiàn)場,律師巴智俊講解“遇到欠薪怎么辦?記住這三個步驟……”吸引了5萬名觀眾互動。2024年,兩場民法典直播累計有10萬人次觀看,2000余條提問均得到專業(yè)解答,“云端課堂”與線下普法緊密結合,形成強大合力。
“我們把群眾的‘金點子’都變成了普法新招數(shù)?!焙N髦菟痉ň址ㄖ涡麄鹘逃瓶崎L喻運光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里面的普法視頻,“有人提議在拍攝普法視頻時融入海西的自然風光,還有人建議拍攝情景劇,我們都一 一落實了。”這種“開門辦普法”的理念,讓法治宣傳從過去的“政府獨唱”轉變?yōu)槿缃竦摹叭窈铣薄?/p>
每逢“3·15”“憲法宣傳周”等重要節(jié)點,海西州普法團隊都會在轄區(qū)廣場設置“掃碼答題贏獎品”專區(qū),這種趣味互動讓普法活動的參與度大幅提升,僅2024年就吸引超過2萬人次參與法律知識學習?!巴ㄟ^手機掃碼,既能學習知識又能贏取獎品,年輕人都很樂意參與?!庇鬟\光深有感觸。
在開拓新媒體普法渠道的同時,海西州司法局也加大了線下普法力度。
如今,“法律明白人”隊伍已成為海西州基層普法的骨干力量。社區(qū)“法律明白人”鄭明壽半年內成功調解了11起糾紛,他告訴記者:“司法局發(fā)了培訓手冊,線上課程隨時學,鄰居們遇到事情都來找我?guī)兔Α!蹦壳?,海西州已開展116場培訓,覆蓋4700余人次,讓普法骨干真正成為群眾身邊的“法治管家”。
海西州還加強普法陣地建設,目前已建成8個法治主題公園、9個法治廣場、13條法治長廊,讓群眾在休閑放松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學習法律知識。在德令哈市法治文化公園,晨練的張大爺豎起大拇指說:“民法典宣傳欄里的繼承糾紛案例講得很清楚,一看就明白?!睋?jù)悉,2024年新建成的憲法主題公園,則將法治名言巧妙融入園林景觀,成為市民休閑“打卡”的熱門地點。
從過去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的“精準滴灌”,海西州普法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深入到廣大草原牧區(qū)。當法治成為觸手可及的“指尖服務”,當法律變成群眾日常交流的“家常話”,這片高原大地正涌動著蓬勃的法治生機。
編輯:杜洋